首页 资讯 正文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体育正文 44 0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记者追寻三五九旅(sānwǔjiǔlǚ)的奋斗足迹感悟作风传承——

从“陕北江南”到天山南北(tiānshānnánběi)

■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赖瑜鸿 陈晓杰(chénxiǎojié)
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组织新兵到359旅屯垦(túnkěn)纪念馆接受(jiēshòu)教育。解放军报记者 王小敏 摄

“生在井冈山,长在南泥湾(nánníwān),转战数万里,屯垦在天山。”

沐浴夏日的阳光,记者沿着359旅这支英雄部队的奋斗(fèndòu)足迹(zújì)前行,追寻一个个问题的答案: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,是什么力量(lìliàng)支撑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?为什么这支队伍(duìwǔ)的优良作风历久弥新、精神瑰宝永不褪色?

“花篮的(de)花儿香,听我来唱一唱……”熟悉的旋律,飘过南泥湾绿油油的稻田,回荡(huídàng)在新疆塔里木河畔宽广无垠的戈壁滩,仿佛在深情(shēnqíng)讲述一段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“创业史”。

歌曲是有灵魂的。那依然滚烫鲜活的过往,让人产生跨越时空(shíkōng)的心灵共振(gòngzhèn)。

屯垦开荒,播撒希望的种子(zhǒngzi),也播撒作风的种子——

永不磨灭(yǒngbùmómiè)的番号,永远赓续的传承

入夏,塔里木河(tǎlǐmùhé)畔生机盎然。在被誉为“军垦新城(xīnchéng)”的阿拉尔市(ālāěrshì)中轴线上,359旅屯垦纪念馆巍然矗立,形似4把倒放的犁铧,又如破土而出的种子。

记者赶到这里时,恰逢(qiàféng)38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新兵(xīnbīng)前来接受教育。

“参观359旅屯垦纪念馆,是每(měi)一批新兵入营的‘第一课’。”带队干部介绍,作为“南泥湾精神”的传承部队,他们坚持用(yòng)革命先辈作风铸魂育人,帮助新兵系好军旅(jūnlǚ)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
“359旅的好作风,首先体现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(shuàixiānchuífàn)上(shàng)。”讲解员介绍,当年在南泥湾开荒,“上至旅长,下至伙马夫,一律参加生产”“干部以身作则,不是指手画脚,而是(érshì)动手动脚”。王震旅长带头参加开荒,黎明即起,开始劳作(láozuò);“模范团长”陈宗尧与战士们(men)一起劳动,徒步数百里背米……

“到处是庄稼、遍地是牛羊(niúyáng)”的“陕北好江南”不是凭空降临(jiànglín)的。正因为领导干部立身为旗,身后才有千军万马紧紧跟随。

芒种时节,距离阿拉尔市数千公里的南泥湾(nánníwān)水稻长势喜人,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迎来一批批游客。在《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》手稿展柜前,讲解员大声念出(niànchū)毛泽东(máozédōng)同志亲笔增加的一条规定:“厉行廉洁政治,严惩公务人员之(zhī)贪污行为,禁止任何(rènhé)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,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……”

“短短44个字,字字千钧!”中国延安干部(gànbù)学院副教授谷少杰说,老红军、老八路的好作风,在进军新疆时依然如故(yīránrúgù)。

1949年12月,第(dì)1野战军第1兵团(bīngtuán)第2军第5师第15团到达和田(hétián)城外待命,团部通知每名战士要做4件事:理发(lǐfà)、擦澡、擦枪、补衣服。总之,每个人必须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威风凛凛”地进城。

外在是军容风纪,内核(nèihé)是军规军纪。一支军队的好形象总是由里及表,“诚于中(zhōng),形于外”。

如今(rújīn)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“武装部长大讲堂”每月开讲,领导带头讲传统成为常态;新干部报到、专武(zhuānwǔ)干部和基干民兵调整,首抓作风、先严规矩;生产营(yíng)组织武装越野训练,干部携带与战士一样的装具(zhuāngjù),带头冲锋……

“南泥湾精神”的种子,在(zài)广袤天山南北生根发芽、开枝散叶。记者在新疆军区(xīnjiāngjūnqū)某团采访时,没见到团领导的身影。一问才知,团长正带领(dàilǐng)骨干参加重大演训活动,政委正带队押送弹药。

在该团,领导干部“带头冲锋、带头吃苦(chīkǔ)”已成(yǐchéng)习惯。每年冬天高原驻训,他们与战士一起战风雪、住帐篷,“训练站排头、睡觉(shuìjiào)睡风口、打饭排后头”;每当重大任务来临,他们叫响“看我的、跟(gēn)我上”,身先士卒、领衔攻关……

“南泥湾精神”能种出庄稼(zhuāngjià),也能长出“蘑菇云”。同样是这片土地,上世纪60年代,另一支大军(dàjūn)在中国的“科技荒漠(huāngmò)”深耕,他们(tāmen)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,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此爆炸成功。

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,记者深切感到,359旅的宝贵遗产,不仅是开垦的良田沃野,更是一路(yīlù)播下我党我军优良传统(yōuliángchuántǒng)作风的种子。

“永不磨灭的番号,永远赓续的传承。”这心声,正是“作风之树(zhīshù)”根深叶茂(gēnshēnyèmào)、生生不息的见证。

作风操守体现(tǐxiàn)在艰苦创业时,更彰显于功成身退后——

党员干部唯一的特权,就是带头吃苦(chīkǔ)

“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(liǎngxiùqīngfēng)!”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十二团退役军人(rén)服务站,谈起兵团人的过往,七连原指导员周新林记忆犹新。

1966年,周新林与7名退役老兵踏上援疆(yuánjiāng)征程,从此便扎根(zhāgēn)这片土地。如今,他的两个儿子在团场当基层职工。

“把好作风交给下一代,把自己管(guǎn)的工作清清白白(qīngqīngbáibái)地交给下一任。”周新林说,自己当了多年指导员,曾有人劝他凭借“老资格”可以给儿子谋一份好工作,但直到退休,他都未向组织提过任何(rènhé)要求。

“我们是359旅的后人。当年,部队从南泥湾(nánníwān)开拔,除了精神什么都没带来(dàilái),苦成那样,也没人向组织伸手要过什么。我不能给前辈丢脸(diūliǎn)。”说这话时,周新林语气坚定而平静。

85岁的老兵刘汉武,曾(céng)担任第十二团修理连(lián)保管员。“那时有人拎着烟酒来找我(wǒ),想不经过审批申领物资,门都没有!”回首往事,老人声音洪亮。

“兵团人一不图名,二不贪利,就是垦荒造田修水利”“无名无利,一心为民,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”……聆听(língtīng)老兵们发自肺腑的话,记者不禁想起另一位359旅的老兵——“共和国勋章(xūnzhāng)”获得者张富清。一辈子(yībèizi)深藏功名,不改本色,老兵的情怀就是这样(zhèyàng)纯粹!

在寻根359旅的日子里,一个问题(wèntí)萦绕记者心头:当(dāng)荒原变成良田,官兵成为“功臣”,如何防止特权思想滋生?

历史给出了答案(dáàn)。王震身居高位,严格自律:公车仅限公务,家人不得使用,自己私事用车按规定缴费。359旅供给部部长(bùzhǎng)何维忠掌管大量物资,却“未占公家一分钱、一寸布”。718团政委左齐因战斗失去(shīqù)一条手臂无法开荒,主动承担做饭(zuòfàn)送餐的任务……

“如果说党员干部有什么特权,唯一(wéiyī)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。”在359旅屯垦纪念馆,63岁的武琳琳告诉(gàosù)记者,她的父母(fùmǔ)是第一代(dìyídài)军垦人,母亲赵桂荣是著名的“塔河五姑娘”之一,退休前只是一名普通班长。

“母亲那一代兵团人,走的(de)路太长(tàizhǎng)了、吃的苦太多(duō)了。什么是光荣、什么是耻辱,在他们心中界限非常清晰。”母亲的作风,深深影响了武琳琳。担任团场党委书记后,武琳琳手中权力大了,找她办事的人也多了。她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:“凡(fán)拿钱来看你的,几乎(jīhū)都不合规,这种事不能办!”

“屯垦大军进疆之前,新疆群众没有接触过红军、八路军(bālùjūn),为什么能很快拥护共产党(dǎng)、支持解放军(jiěfàngjūn)?因为人们看到了我们党领导的队伍与旧军队有本质区别——没有特权,官兵平等,党员干部(dǎngyuángànbù)以身作则,与人民一起奋斗、同甘共苦。”

兵团(bīngtuán)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副校长胡建萍说,“有一首(yīshǒu)歌唱得好:‘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,人民好比土地……’我们的党、我们的军队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,靠(kào)的就是(jiùshì)清风正气,靠的就是优良传统!”

“一个人(rén)”的坚守,变成“一群人”的执着——

功成(gōngchéng)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

南泥湾大道、军垦大道、王震大道……阿拉尔市区,一个个(yígègè)路名述说着这支英雄部队(bùduì)的不朽和荣光。

359旅屯垦纪念馆里(lǐ),一幅老照片上,王震站在新修的(de)“十八团渠”中央,笑容满面。这是1300多名(duōmíng)官兵经过8个月奋战,修筑的一条长38公里的人工渠。

古代凿空西域的(de)先辈修筑了(le)坎儿井滋养烟火人间,359旅将士(jiàngshì)们修筑生命之渠灌溉万亩良田。这一年,在“军垦第一犁”开出的土地上,各种农作物喜获丰收。

“大军十万出天山,且守边关且屯田。”此后3年多,官兵们用节省的2.3亿多军费,建成95座工厂,缔造(dìzào)了(le)新疆的现代工业。

王震去新疆前,毛泽东同志对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革命(gémìng)快胜利了,许多人都想去大城市和富裕的(de)地方(dìfāng),你却要求去最困难的地方,我们党应该有更多像你‘王胡子’这样子的人……”

当年,徒步(túbù)穿越“死亡之海”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官兵,在解放和田(hétián)后,绝大多数人听从组织安排留在了当地,成家立业、生儿育女。

“不贪一时(yīshí)之功,不图一时之名,不求一己之私。”兵团第一师人武部生产营教导员王振告诉记者,当年进入新疆后,王震要求每个人种4棵树,等这些(zhèxiē)树长大了(le),就用它(tā)做棺材,意思是让大家毕生扎根于此。王震去世后,按其遗愿,骨灰撒在了天山。

走进生产营,满眼(mǎnyǎn)绿意盎然。10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(huāngdì)。10年来,官兵们发扬革命前辈的垦荒精神,共栽活了8000多棵树。

在盐碱地上种树,年(nián)年种、年年死,年年死、年年种。在大漠戈壁,每棵(měikē)树的生长都历经磨难,一个人的成长也同样饱经沧桑。

武警兵团总队某(mǒu)中队指导员何保中,2017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时,主动申请进疆服役。那里的烈日风沙,曾让他一度怀疑(huáiyí)自己的选择。然而,通过一次次给战士(zhànshì)们讲述359旅的事迹,他发生(fāshēng)了思想转变,从“为什么是我”变成了“为什么不能是我”。

“没有一个人的(de)坚守,何来一群人的执着?”此后(cǐhòu),何保中再也没有想过离开,并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新疆。

“呜——”汽笛(qìdí)声响,一列绿皮火车穿行在塔里木盆地。铁路沿线,是一排排纵横交错的(de)生态林,连绵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边。

70多年前,359旅官兵一路穿越乌鞘岭、河西走廊、嘉峪关、星星峡和塔克拉玛干沙漠。到底是什么让(ràng)他们披荆斩棘、一往无前?是什么让大半个世纪(shìjì)后的人们对他们始终念念不忘(niànniànbùwàng)?

某团营院里,一座旧礼堂透着岁月斑驳,与焕然一新的营区形成(xíngchéng)鲜明对比。该团领导(lǐngdǎo)介绍,礼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时任团领导带头烧砖、伐木、焊挂件,全团官兵齐(qí)上阵,历时2年建成。

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(jiānkǔfèndòu)。时光流转,本色传承。

战争年代,该团以猛打、猛冲、猛追闻名。如今,该团官兵(guānbīng)把“三猛”作风贯穿干事创业全过程,立足(lìzú)自身、不等不靠、攻坚克难——

部队转型,他们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团党委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,解决(jiějué)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;装备更新(gēngxīn),他们组建多个攻关小组,探索创新战法训法;人才培养,他们内部挖潜、因人(yīnrén)施策,一大批训练尖子、技术能手竞相涌现(yǒngxiàn)……

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。”一路走来(zǒulái),所见所闻处处皆是对这句话的(de)生动诠释。无数“一个人”的坚守,变成代代“一群(yīqún)人”的担当,滋养了新疆大地、繁荣了天山南北。

现在,只要有时间,何保中就经常带着女儿(nǚér)去359旅屯垦(túnkěn)纪念馆看看。他说,那里,是这座城市的故事(gùshì)原点,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精神支点。

(采访得到赵培县、缪然、贾广宇、刘磊、李小龙(lǐxiǎolóng)、刘尧汉大力支持(dàlìzhīchí))

作风的种子,精神(jīngshén)的绿洲

一路追寻,两座雕像(diāoxiàng)时常在记者脑海重叠——

延安南泥湾,359旅官兵开垦荒原;塔里木河(tǎlǐmùhé)畔(pàn),屯垦官兵弓腰拉犁。

这(zhè)两座雕像,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数千公里(shùqiāngōnglǐ),在精神上却没有(yǒu)距离。党让干啥就干啥,一切听从党安排。我们这支英雄的(de)人民军队,总是一次次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交出满意答卷。在祖国的大地上,到处都有这种过硬作风创造(chuàngzào)的人间奇迹,到处都有这种优良作风凝结的精神宝藏。

好(hǎo)作风的种子,生长出(chū)精神的绿洲。新时代新征程,无论练兵备战还是规划攻坚,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“荒原”需要开垦(kāikěn)。只要我们把好作风的种子一代代播撒下去,就一定能开花结果,绿色绵延。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